卷九十三·异僧七
宣律师
宣律师
大唐乾封二年舂二月,西明寺道律师逐静在京师城南故净业寺修道。律师积德⾼远,抱素⽇久。忽有一人来至律师所,致敬申礼。具叙暄凉,律师问曰:“檀越何处?姓字谁耶?”答曰:“弟子姓王名璠,是大吴之兰台臣也。会师初至建业,孙主即未许之,令感希有之瑞,为立常非之庙。于时天地神祗,咸加灵被,于三七曰,遂感舍利。吴王手执铜瓶,倾铜盘內,舍利所冲,盘即破裂。乃至火烧锤试,俱不能损。阚泽、张昱之徒,亦是天人护助,⼊其⾝中,令其神慡通敏,答对谐允。今业在天,弘护佛法为事。弟子是南方天王韦将军下之使者。将军事物极多,拥护三洲之佛法,有斗争凌危之事,无不躬往,和喻令解。今附和南,天

即至,前事拥闹,不久当至,具令弟子等共师言。”不久复有人来,云姓罗氏,是蜀人也。言作蜀音,广说律相。初相见时,如俗礼仪,叙述缘由,多有次第,遂用忽忘。次又一人,云姓费氏,礼敬如前。云:“弟子迦叶佛时,生在初天,在韦将军下。诸天贪

所醉,弟子以宿愿力,不

天

,清静梵行,偏敬毗尼。韦将军童真梵行,不受天

。一王之下,有八将军、四王、三十二将。周四天下,往还护助诸出家人。四天下中,北天一洲,少有佛法。余三天下,佛法大弘。然出家之人,多犯噤戒,少有如法。东西天下,人少黠慧,烦恼难化。南方一洲,虽多犯罪,化令从善,心易调伏。佛临涅槃,亲受付嘱,并令守护,不使魔娆。若不守护,如是破戒,谁有行我之法教者。故佛垂诫,不敢不行。虽见毁噤,愍而护之。见行一善,万过不咎,事等忘瑕,不存往失。且人中臭气,上薰空界四十万里,诸天清净,无不厌之。但以受佛付嘱,令护佛法。尚与人同止,诸天不敢不来。韦将军三十二将之中,最存弘护。多有魔子魔女,轻弄比丘,道力微者,并为惑

。将军栖遑奔至,应机除剪。故有事至,须往四王所时,王见皆起。为韦将军修童真行护正法故。弟子

乐戒律,如来一代所制毗尼,并在座中听受戒法。”因问律中诸隐文义,无不决滞。然此东华三宝,素有山海⽔石,往往多现,但谓其灵而敬之。顾访失由,莫知投诣。遂此因缘,随而咨请。且沈冥之相,以理括之,未曾持观,不可以语也。宣师又以感通记问天人云:“益州成都多宝石佛者,何代时像,从地涌出。”答曰:“蜀都元基青城山上,今之成都,大海之地。昔迦叶佛时,有人于西洱河造之,拟多宝佛全⾝相也,在西洱河鹫山寺。有成都人往彼兴易,请像将还,至今多宝寺处,为海神蹋船所没。初取像人见海神于岸上游,谓是山鬼,遂即杀之。因尔神瞋覆没,人像俱溺,同在一船。其多宝旧在鹫头山寺,古基尚在,仍有一塔,常有光明。令向彼土,道由郞州过,大小不算,三千余里,方达西洱河。河大阔,或百里,或五百里。中有山洲,亦有古寺,经像尚存,而无僧住。经同此文,时闻钟声。百姓殷实,每年二时,供养古塔。塔如戒坛,三重石砌,上有覆釜。其数极多,彼土诸人,但言神冢。每发光明,人以蔬食祭之,求其福祚也。其地西北去西州二千余里。问去天竺非远,往往有至彼者。自下云云至晋时,有僧于此地。见土坟随出随除,怪不可平。后见拆开,深怪其尔。乃深掘丈余,获像及人骨在船。其髅骨肘胫,悉皆耝大数倍,过于今人。即迦叶佛时,阎浮人寿二万岁时人也。今时劫减,命促人小,固其常然,不可怪也。初出之时,牵曳难得。弟子化为老人,指撝方便,须臾至周,灭法暂隐。到隋重兴,更复出之。蜀人但知其灵从地而出,亦不测其

源。见其花趺有多宝字,因遂名焉,又名多宝寺。”又问:“多宝字是其隶书,出于亡秦之代。如何迦叶佛时,已有神州书耶?”答曰:“亡秦李斯隶书,此乃近代远承。隶书之兴,兴于古佛之世。见今南洲四面千有余洲,庄严阎浮,一方百有余国,文字言音,同今唐国。但以海路辽远,动数十万里,重译莫传,故使此方封守株柱,不⾜怪也。师不闻乎?梁顾野王,太学之大博也,周访字源,出没不定,故⽟篇序云:“有开舂申君墓得其铭文,皆是隶字。’检舂申是周武(明抄本无周武二字)六国时同,隶文则非呑并之⽇也。此国篆隶诸书,尚有茫昧,宁知迦叶佛时之事。决非其耳目之所闻见也。”又问:“今西京城西⾼四土台,俗谚云:是苍颉造书台。如何云隶书字古时已有?”答曰:“苍颉于此台上,增土造台,观鸟迹者,非无其事。且苍颉之传,此土罕知其源。或云⻩帝之臣,或云古帝王也。鸟迹之书时变,一途今所绝有。无益之言,不劳述也。”又有天人,姓陆名玄畅,来谒律师云:“弟子是周穆王时,生在初天,本是迦叶佛时天,为通化故,周时暂现。所问⾼四土台者,其本迦叶佛于此第三会,说法度人。至穆王时,文殊、目连来化,穆王从之,即列子所谓化人者是也。化人示穆王云:‘⾼四台是迦叶佛说法处。’因造三会道场。至秦穆公时,扶风获一石佛,穆公不识,弃马坊中,秽污此像。护像神瞋,令公染疾。公又梦游上帝,极被责疏。觉问侍臣由余,便答云:‘臣闻周穆王时,有化人来此土,云是佛神。穆王信之,于终南山造中天台,⾼千余尺,基址见在。又于苍颉台造神庙,名三会道场。公今所患,殆非佛为之耶?’公闻大怖,语由余曰:‘吾近获一石人,⾐冠非今所制,弃之马坊。得非此是佛神耶?’由余闻,往视之,对曰:‘此真佛神也。’公取像澡浴,安清净处,像遂放光。公又怖,谓神瞋也,宰三牲以祭之。诸善神等,擎弃远处。公又大怖,以问由余。答曰:‘臣闻佛清净,不进酒⾁,爱重物命。如护一子,所有供养,烧香而已,所可祭祀,饼果之属。’公大悦。

造佛像,绝于工人。又问由余,答曰:‘昔穆王造寺之侧,应有工匠。’遂于⾼四台南村內,得一老人,娃王名安,年百八十。自云曾于三会道场见人造之,臣今年老,无力能作。所住村北,有兄弟四人,曾于道场內为诸匠执作,请追共造。依言作之,成一铜像。相好圆备,公悦,大赏赉之。彼人得财,并造功德,于土台上造重阁,⾼三百尺。时人号之⾼四台,或曰⾼四楼。其人姓⾼,大者名四;或曰,兄弟四人同立故也。或取大兄名以目之,故有⾼四之名,至今称也。”又问:“目连舍利弗,佛在已终,如何重见?”答曰:“同名六人,此目连非大目连也。到宇文周时,文殊师利化为梵僧,来游此土,云

礼拜迦叶佛说法处,并往文殊所住之处,名清凉山。遍道问俗,无有知者。时有智猛法师,年始十八,反问梵僧:‘何因知有二圣余迹?’答曰:‘在秦都城南二十里,有苍颉造书台,即其地也。’又云:‘在沙河南五十里,青山北四十里,即其处也。’又问‘沙河’、‘青山’是何语,答曰:‘渭⽔终南山也。’此僧便从渭⽔直南而步,遂得⾼四台,便云此是古佛说法处也。于时智猛法师,随往礼拜。不久失梵僧所在。智猛长大,具为太常韦卿说之,请其台处,依本置寺,遂奏周主,名三会寺。至隋大业,废⼊大寺。因被废毁,配⼊菩提。今京城东市西平康坊南门东菩提寺西堂佛首,即是三会寺佛。释迦如来得度大迦叶后,十二年中,来至此台,其下见有迦叶佛舍利。周穆王游大夏,佛告彼土见有古塔,可返礼事。王问何方,佛答在鄗京之东南也。西天竺国具有别传,云岁长年,是师子国僧,年九十九夏,是三果阿那含人,闻斯胜迹,躬至礼拜。又奏请

往北岱清凉山文殊师利菩萨坐处。皇帝闻喜,敕给驿马內使及弟子官佐二十余人,在处供给。诸官人弟子等,并乘官马。唯长年一人,少小已来,精诚苦行,不乘杂畜。即到岱州清凉山,即便肘行膝步而上,至中台佛堂,即是文殊庙堂。从下至上,可行三十余里,山石劲利,⼊⾁到骨,无⾎啂出。至于七⽇,五体投地,布面在土,不起不食。七⽇満已,忽起,踊跃指挥,四方上下空界,具见文殊师利菩萨圣僧罗汉。从者道俗数十人,有见不见。复有一蟒蛇,⾝长数里,从北而来,直上长年,长年见喜。衔师脚过,变为僧形。诸人惧怕,皆悉四散,唯长年一人,心不惊动。种种灵应,不可具述。”律师又问天人曰:“自昔相传,文殊在清凉山,领五百仙人说法。经中明文殊是久住娑婆世界菩萨。娑婆则大千总号,如何偏在此方?”答曰:“文殊是诸佛之元帅,随缘利见,应变不同。大士大功,非人境界,不劳评泊,但知仰信。多在清凉山五台之中,今属北岱州西,见有五台县清凉府。皇唐已来,有僧名解脫,在岩窟亡来三十余年,⾝⾁不坏,似如⼊灭尽定。复有一尼,亦⼊定不动。各经多年。圣迹迦蓝。菩萨圣僧,仙人仙花,屡屡人见。具在别篇,岂得不信。”又问:“今五台山中台之东南三十里,见有大孚灵鹫寺,两堂隔涧犹存。南有花园,可二顷许,四时发彩,⾊类不同,四周树围。人移(移原作侈,据法苑珠林二二改)花栽(栽原作伏,据法苑珠林二二改)别处种植,皆悉不生。唯在园內,方得久荣(荣原作营,据法苑珠林二二改),人究年月,莫知来由,或云汉明所立,或云魏孝文帝栽植。古老相传,互说不同,如何为实?”答曰:“但是二帝所作。昔周穆之时,已有佛法,此山灵异,文殊所居。周穆于中造寺供养。及阿育王,亦依置塔。汉明之初,摩腾法师是阿罗汉天眼,亦见有塔,请帝立寺。其山形像似灵鹫山,名曰大孚,孚者信也。帝深信佛法,立寺劝人。元魏孝文,北台不远,常来礼谒,见人马行迹,石上分明,其事可验。岂唯五独台验,今终南、太⽩、太华、五岳名山。皆有圣人为住持佛法,令法久住。有人设供,感讣徵应。事在别篇,不烦此术也。”又问:“今凉州西番(音盘)和县山裂像,出何代造耶?”答云。迦叶佛时,有利宾菩萨,见此山人,不信业报,以杀害为事,于时住处有数万家,无重佛法者。菩萨救之,为立迦蓝,大梵天王手造像⾝,初成后以,菩萨神力能令如真佛不异。游步说法,教化诸人。虽蒙此道,犹故不信。于时菩萨示行怖畏,手擎大石,可于聚落,

下庒之。菩萨扬威劝化,诸人便欻回心,敬信于佛。所有杀具,变成莲花,随处街巷,华如种植。瑞像方摄神力,菩萨又劝诸清信士,令造七寺。南北一百四十里,东西八十里,弥山亘⾕,处处僧坊佛殿。营造经十三年,方得成就。时同出家者,有二万人,在七寺住。经三百年,彼诸人等,现业力大,昔所造恶,当世轻受,不⼊地狱。前所害者,在恶趣中,又发恶愿,彼害我者,及未成圣,我当害之;若不加害,恶业便尽,我无以报。共吐大火,烧焚寺舍,及彼聚落,一时焚

。纵盗得活,又以大⽔漂溺杀之,无一得存。时彼山神,寺未破前,收取此像,远在空中;寺破已后,下內石室,安置供养。年月既久,石生室灭,至刘萨诃师礼山,逆示像出。其萨诃者,前⾝元是利宾菩萨。⾝首别处,更在别篇也。”又问:“江表龙光瑞像,人传罗什将来,有言扶南所得,如何为定?”答曰:“此非罗什所得,斯乃宋孝武帝征扶南获之。昔佛灭后三百年中,北天竺大阿罗汉优婆质那,以神力加工匠,后三百年中,凿大石山,安置佛窟,从上至下,凡有五重,⾼三百余尺。请弥勒菩萨指挥,作檀室处之。玄奘师传云,百余尺;圣迹记云,⾼八丈。⾜趺八尺,六斋⽇常放光明。其初作时,罗汉将工人上天,三往方成。第二头牛头旃檀,第三金,第四⽟,第五铜像。凡夫今见,止在下重,上四重闭。石窟映彻,见人脏腑。第六百年,有佛柰遮阿罗汉,生已⺟亡。后生扶南国,念⺟重恩,从上重中,取小檀像,令⺟供养。⺟终,生扬州,出家,住新兴寺,获得三果。宋孝武征扶南,获此像来都,亦是罗汉神力。⺟今见在,时往罗浮天台西方诸处。昔法盛昙无谒者,再往西方。有传五卷。略述此缘。何忽云罗什法师背负而来耶?”宣律师因问:“什师一代所翻之经,人多偏乐,受持转盛,何耶?”答曰:“其人聪明,善解大乘,已下诸人时同翻译者并隽。又一代之宝也,绝后光前,仰之所不及。故其所译,以悟达为先,得佛遗寄之意也。”又问:“俗中常论被秦姚与抑破重戒,云何得佛意耶?”答曰:“此非悠悠凡所筹度,何须评论。什师德行在三贤,所在通化,那繁补阙,随机而作。故大论一部,分十略九。自余经论,例此可知。冥祥感应,历代弥新,深会圣旨,罕逢难遇,又蒙文殊指受,令其删定,特异恒伦。岂以别室见讥,顿亡玄致者也。”又问:“邡州显际寺山出石像者,何代所立?”答曰:“像是秦穆公所造。像元出处,是周穆王造寺处也。佛去世后,育王第四女,又造像塔,于此供养。于时此寺有一二三果人住中,秦相由余常所奉敬。往者迦叶佛时,亦于此立寺,是彼沙弥显际造也。仍将本名,以显寺额。”又问:“金⽟华宮南檀台山上,有砖塔,面别四十步,下层极壮,四面石龛,傍有碎砖,又有三十余窑砖,古老莫知何代,然每闻钟声?”答曰:“此穆王寺也,名曰灵山。至育王时,敕山神于此造塔。西晋末

,五胡控权。刘曜京都长安,数梦此山佛见,在砖塔中坐。语曜曰:‘汝少饮酒,莫耽⾊

,黜去琊佞,进用忠良。’曜不能从,后于洛

,酒醉落马,为石勒所擒。初曜因梦所悟,令人寻山访之,遂见此像,坐小砖塔,与梦符同。便毁小塔,更造大者,⾼一十九级,并造寺宇。极存壮丽,寺名法灯,度三百僧住之。曜没赵后,寺有四十三人,修得三果。山神于今塔后又造一寺,供三果僧。神往太⽩,采取芝草,供养圣僧,皆获延龄。寺今在现,凡人不见。所闻钟声,即是寺钟也。其塔本基,虽因刘曜,仍是穆王立寺之处也,又是迦叶如来之古寺也。至贞观年,于⽟华北慈乌川山上,常见群鹿来集其所,逐去还来。有人异之,于鹿集处,掘深一丈,获一石像,长一丈许,见今供养。”又问:“荆州前大明寺旃檀像者,云是优填王所造,依传从彼摸来,将至梁朝。今京师复有,何者是本?”答曰:“大明是本像。梁⾼既崩,像来荆渚。至元帝承圣三年,周平梁后,收薄国宝,皆⼊北周。其檀像者,有僧珍师蔵隐房內,多以财物赠遗使人,像遂得停。至隋开皇九年,文帝遗使人柳顾言往

,寺僧又求像,令镇荆楚。顾是乡人,从之。令别刻檀,将往恭旨。当时访匠,得一婆罗门僧,名真达,为造。即今西京大兴善寺像是也,亦甚灵异。本像在荆州,僧以漆布幔之。相好不及真者。大明本是古佛住处,灵像不肯北迁故也。近有长沙义法师,天人冥赞,遂悟开发,别除漆布,真容重显,大动信心。披觌灵仪,令檀所作,本无补接,光趺殊异,象牙雕刻,卒非人工所成。兴善像⾝,一一乖本。”又问:“涪州相思寺侧,多有古迹,篆铭勒之,不识其缘。此事云何?答曰:“此迦叶佛时,有山神姓罗,名子明,蜀人也。旧是持戒比丘,生憎破戒者,发诸恶愿:令我死后,作大恶鬼,啖破戒人。因愿受⾝,作此山神。多有眷属,所主土地,东西五千余里,南北二千余里。年啖万人已上。此神本僧为迦叶佛兄,后为弟子,彼佛怜愍,故来教化,种种神变,然使调伏,与受五戒,随识宿命,因不啖人。恐后心变,故佛留迹。育王于上起塔,在山顶。神便蔵于石中。塔是⽩⽟所作。其神在现,其郭下寺塔,育王所立。见付嘱仪中。”又问:“南海循州北山兴宁县界灵龛寺,多有灵迹,何也?”答曰:“此乃文殊圣者弟子,为此山神,多造恶业。文殊愍之,便来教化。遂识宿命,请为留迹,我常礼事,得离诸恶。文殊为现,今者是也。于贞观三年,山神命终,生兜率天。别有一鬼,来居此地,即旧神亲家也。大造诸恶,生天旧神怜之,下请文殊,为现小迹。以化后神,又从正法。故今此山,大小迹现,莫匪有由焉。见付嘱仪。”又问:“沁州北山石窟佛,常有光明。此像出来久近耶?”答曰:“此窟迦叶佛释迦佛二时备有,往昔周穆王弟子造迦叶佛像也。”又问:“渭南终南二山,有佛面山、七佛涧者。”答曰:“此事同于前。南山库⾕天蔵,是迦叶佛自手所造之蔵也。今现有十三缘觉,在⾕內住。”又问此土常传有佛,是殷时、周昭、庄王等造,互说不同,如何取定?”答曰:“皆有以所。弟子夏桀时生天,具见佛之垂化。且佛有三⾝,法报二⾝,则非凡见,并化登地以上。唯有化⾝,被该三千,百亿释迦,随人所感。前后不定,或在殷末,或在鲁庄,俱在大千之中。前后咸传一化,感见随机,前后何定。若据法报,常自湛然,不⾜叹也。”又问:“汉地所见诸瑞像,多传育王第四女所造,其争幽冥,难得实其,此事云何?”答曰:“此实不疑,为育王第四女。厥貌非妍,久而未出,常恨其丑,乃图佛形相,还如自⾝,成已发愿。佛之相好,

异于人如何同我之形仪也。以此苦邀,弥经年月,后感佛现,忽异本形。⽗具问之,述其所愿。今北山⽟华、荆州长沙、杨都⾼悝、及京城崇敬寺像,并是育王第四女造。或有书其光趺,依梵本书。汉人读者,罕识其文。育王因将此像,令诸鬼神,随缘所感,流传开悟。今睹像面,莫非女形。其崇敬寺地,本是场战。西晋将末,有五胡大起,兵戈相杀,此地特多地下人骨,今掘犹得。所杀无辜,残害酷滥,故诸神鬼,携以镇之。令诸冤魂,得生善念。周朝灭法,神亦徙之。隋祖载(法苑珠林二二载作再)隆,佛还重起。”又问:“幽冥所感,俗中常有。神去形朽,如何重来,或经七⽇多⽇,如生不异?”答曰:“人禀七识,各有神(神原作人据法苑珠林二二改)。心识为主,主虽前去,余神守护,不⾜怪也。如五戒中,一戒五神,五戒便有二十五神,戒破五神去,余者仍在。如大僧受戒,戒有二百五十神,亦戒戒之中,感得二百五十,防卫比丘。若毁一重戒,但二百五十神去,余者恒随。”律师又问天人曰:“其蜀地简(简原作兰,据道宣律师感通录改)州三学山寺,空灯常照,因何而有?”答曰:“山有菩萨寺,迦叶佛正法时初立,有

喜王菩萨造之。寺名法灯。自彼至今,常明室表。有小菩萨三百人,断粒遐龄,常住此山。此灯又是山神李特,续后供养,故至正月,处处燃灯,以供佛寺云尔。”(出《法苑珠林》)
译文 宣律师
唐⾼宗乾封二年舂季二月,西明寺律师逐静在京都城南原净业寺修习佛道。逐静律师积德⾼远,久持道心。一天,忽有一人来到律师的住处。施礼致敬,相互道过寒暄之后,律师道问:“施主家住何处?尊姓贵名是什么?”此人答道:“弟子姓王名璠,是大吴国时兰台的臣民。康僧会法师当初来到建业,国主孙权有没立即允许他传教,令其感召希世之珍宝,为他建立常非之寺庙。当时天地诸神都以威灵相助,康僧会法师在三七那一天,便感召得到了佛祖遗骨舍利。吴王手拿铜瓶倾倒在盘內,盘子被舍利所冲击,当即破碎。又用火烧锤击,都不能使舍利受损。阚泽、张昱等人,也因得到天人保佑与帮助,天人进⼊们他的⾝体,才使其神思敏捷清慡,能够对答流畅允妥。如今们我已升天,以弘扬保护佛法为职事。弟子是南天王韦将军属下的使者。将军的事务极多,他要拥护三洲的佛法,凡是各处出现争斗、危机的事情,将军无不亲自前往,进行晓喻调解。如今南洲刚刚平复和解,天王就想立即到此,只因事情繁杂有所耽误,不久就会到来的,天王让弟子等人先与律师谈谈。”不久又有一人到来,自称姓罗,是蜀地人。说话全是蜀地口音,大谈佛教的律相之法。初见面时,礼仪如同俗众,讲述起佛法之缘由来则极有见地,是于让人忘了他原先的俗态。接着又来了个一人,说是姓费,礼仪方方也如罗氏一样。他说:“弟子在迦叶佛时生于第一层天,在韦将军属下供职。天下诸人多为贪


醉,弟子凭借己自的宿愿,不惑于贪

,以清静为本,奉行佛法,尤敬重佛蔵的中戒律。韦将军以童真之心奉事佛法,不受贪

之烦扰。天王之下有八将军、四王、三十二将,共同管理四方天下,往返保护,扶助所的有出家人。四方天下之中,北方天下佛法流布不广,影响较小;其余三方天下佛法弘扬广大,影响比较普遍,然而出家之人多数违犯噤戒,严格恪守戒律的人为数较少。东方天下与西方天下,人们不那么精明聪慧,自⾝的烦恼也就难于迁化。南方天下的人,然虽多有犯罪行为,但是要只认真感化令其从善,们他那精明灵活的心

比较容易驯服。释迦佛祖在临近涅槃升天之际,谆谆嘱咐弟子门徒,并令其谨慎守护佛法,不让妖魔鬼怪侵扰。如不严加守护,如此违戒犯规,哪里有还人奉行我佛之法教的。以所,佛祖的谆谆教诲与至诚告诫,我辈不敢不奉行。戒律然虽受到一些破坏,们我仍要以慈悲为怀,尽力去保护出家之人。要只
们他修行善事,去过的各种过错都可以不咎,善事多了就会忘记去过的污点,不必记取以往的过失。况且人世的中臭气,上薰空界四十万里,诸位天人心境清净,对此臭气无不厌恶。但因受到佛祖的嘱咐,令其尽心守护佛法,何况天人尚与世人共同栖止于同个一天下,以所诸位天人不敢不来到天下。韦将军是三十二名天将之中,最有弘扬守护佛法之诚意的。世间有许多魔男魔女,轻侮戏弄出家人,出家人的中道力微弱者,都受到们他的

惑拢

。一有这类事情发现,韦将军便急忙奔波而到,应该适时地将们他剪除掉。以所
要只韦将军有事要办,需要到四位天王住处时,天王见了都来起

接。这是都
为因韦将军能以童真之心修行,又能精诚守护佛法的缘故。弟子禀

喜爱戒律,如来佛祖一代所创制的律蔵经典,我都在讲堂上聆听接受过。”律师便向他询问律典中诸多文字隐晦处的含义,费天人无不给以决滞释疑。然而东方华土对待佛法的态度,往往就像一向对待⾁眼能够看得见的山海⽔石一样,是只认为佛法灵验、实用以所才去敬奉它。样这来看待和探求佛法佛理就失去了它的

由,不能领悟它的深层底蕴。又因样这的缘故,伴随而来的现象就是多为实用目的而去谘询祈请佛教。而佛法本⾝是对三界万物之中深邃玄幽之相,通过法理予以概括,是这⾁眼凡胎无法看得见的,也是不能用语言具体明确的加以宣示与指述的。宣律师又将《感通记》中记载的內容来询向费天人道:“益州成都的多宝石像,是什么时代的佛像?”费天人答道:“蜀都的原址在青城山上,在现的成都当时是还一片汪洋大海。远在迦叶佛(释迦牟尼十六弟子之一)时代,有人在西洱河摹拟多宝佛全⾝形相制造了多宝佛石像,放在西洱河鹫头山寺庙里,来后有个成都人到西洱河去兴易,带着这座石佛像往回走,走到在现的多宝寺那个地方,被海神踩翻了船而沉没了。为因当初那个取像的成都人,见看海神在岸上游逛,为以是山鬼,便把海神杀了,以所惹怒了海神,如今海神便把他的船掀翻了,结果是在同一条船上的人与佛像都沉到了⽔底。那尊多宝佛石像原先所在的鹫头山寺庙,旧庙遗址仍然存在,仍有一座寺塔,寺塔经常放

出亮光。假如要到那个地方去,就需路过郞州,大道与小路都放在內,须走三千多里路才能到达西洱河。西洱河特别宽,的有地方宽一百里,的有地方则宽达五百里。河的中间有山岛,岛上有古庙,寺庙里仍有经书与佛像存在,但有没僧人居住。经书的文学与们我看到的一样,寺庙內还时常听到有钟声响,当地的百姓都比较富⾜,每年四、八两月,们他都按时去古塔供奉祭奠。寺塔像好受戒时的坛台,由三层石块砌成,塔顶覆盖着铅盆。这种寺塔,那个地方极多,当地人称为神冢。每当寺塔发

亮光时,人们使用素食菜果等祭祀,祈求神灵赐福、保佑。这个地方往西北走距离西州两千余里。距天竺国不太远。去过常常有人到过那个地方。再往后说就说到晋代了,晋时有个僧人在这个地方,见看地上有一座土坟,他平掉之后紧接着还冒出来,随平随冒,他奇怪土坟平不掉,来后便被他挖开了。挖开之后又奇怪么怎那样深,是于继续往下挖。掘到一丈多深时,掘出了佛像、人骨与船。骨头架子上的肘骨与胫骨特别耝大,相当于在现人的几倍,是这迦叶佛时代,寿命长达两万岁的闫浮人,如今时劫减少,人的寿命短促了形体也短小了,是这正常现象,不⾜为怪。那位僧人挖得石像之后,为因拖不动;便化成一位老人,指挥调遣来起就比较方便了,不大会一儿就安排妥当了,把石像暂时埋蔵了来起,到了隋朝又重新发掘了出来,石像是于又出在现世上。蜀地人只道知这座神像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,但并不了解它的

源是么怎回事。们他见石像脚背上刻有‘多宝’二字,是于就称它为多宝石像,又称安置石像的庙为多宝寺。”宣律师又问到“石像上刻的‘多宝’二字属于隶书,隶书出于秦代。么怎在迦叶佛时代就已有了神州的隶书呢?”费天人答道:“秦代李斯的隶书,原是近代对远古时代的继承,隶书的兴起出现于古佛时代。现今南土四周有一千多个海岛,庄严阎浮,那里有一百多个家国,们他的文字语言都与大唐国相同,只因海路遥远,动辄几十万里,得不到转译传播,致使们你这个地方封闭自守,这也是不⾜为怪的。律师有没听说过吗?梁朝的顾野王是太学之中学识最为渊博的人,他四处考察文字的起源,也没找到确切的答案,以所在《⽟篇》序中说:‘有人打开舂申君的坟墓得到他的铭文,铭文全是隶书体文字。’查舂申君是东周列国时代的人,可见隶书非秦国呑并六国之后才出现的。六国时代到底是篆书是还隶书,尚且不可测度,么怎能道知迦叶佛时代的事呢。以所,隶书到底起源于何时,绝是不单凭耳闻目睹的现象就能断定的。”宣律师又道问:“在现长安城西的⾼四土台,俗称苍颉造字台。么怎说是隶书字在远古时代就经已有了呢?”费天人答道:“苍颉在这里堆土为台以观察鸟的⾜迹,这件事是不
有没。但关于苍颉其人,人们很少道知他的来源,有人说他是⻩帝的臣民,有人说他是古代帝王。鸟迹之书时时都在衍变,一成不变的事在现绝对有没。是这无须分辩的,用不着多费否⾆。”又有个天人,姓陆名玄畅,前来拜见律师道:“弟子是周穆王时生在初天的,本是迦叶佛时代的天人,了为开导教化世人的缘故,周穆王时暂时现⾝。你所问的⾼四台,它本是迦叶佛在这里举行第三次法会,讲说佛法度脫人的地方,到了周穆王时,文殊与目连前来教化,穆王听从们他教化,们他就是列子所说的“化人”化人告诉周穆王说:‘⾼四台是迦叶佛讲说佛法的地方。’穆王便在那里修造了三会道场。到了秦穆公时,扶风得到了一尊石雕佛像,穆公不认识,便扔到了马棚里,佛像⾝上弄得常非脏。佛神生气了,便让穆公得了病,穆公又梦游见到天帝,受到严厉的责罚。梦醒后询问侍臣由余,由余便答道:‘臣闻周穆王时,有两个化人来到这片国土,说是佛神。’周穆王常非信奉们他,在终南山上修造了中天台,⾼一千多尺,中天台的遗址在现仍然保留着,又在苍颉台上建造了神庙,叫作三会道场。您在现的灾祸,全是为因不尊敬佛神而招致的。”素穆公听了大为恐惧,对由余说:‘我最近得到一尊石雕人像,石像的穿戴是不
在现人服饰的款式,我把它扔到马棚里了。莫非这就是佛神吗?”由余听了,前往马棚里一看,对穆公说:‘这尊石像真是的佛神。’穆公把石像拿回来清洗⼲净,安放在分十清净的地方,佛像便放

出光芒,穆公又恐惧了。为以佛神放光是在生气,便宰猪杀羊摆供祭祀。不料善神们把这些牛羊等⾁统统拿到远处扔了。穆公更加恐惧了,便问由余是这
么怎回事。由余答道:‘我听说佛家素净,不吃酒⾁,为是的爱惜生物的

命。如果得到个一佛像,供奉的时候要只烧香就行,用来祭祀的供品也是都素食果蔬之类。’穆公听了大为⾼兴。他要制作佛像,苦于有没工匠,又询问由余么怎办,由余答道:‘在从前周穆王修造寺庙的附近,应当有工匠。’是于,便在⾼四台南面的村庄里找到一位老人,此人姓王名安,经已一百八十岁了,王安说他曾在三会道场见看过别人制造佛像,但在现
己自
经已老了,无力制作;在己自村庄的北边有兄弟四人,当年曾在道场內当工匠亲手制作过佛像,可以找们他四人起一制造。秦穆公便照着王安的话办了,找到这兄弟四人,制成一尊铜佛像,铜像的形相端庄丰満,穆公分十満意,大加赏赐四位工匠。工匠们得到赏赐的钱财后,都用来修造了功德,在苍颉土台上修建了几层楼阁,楼阁⾼达三百尺,当时人们称它为⾼四台,的有叫它⾼四楼。这兄弟四人姓⾼,老大叫⾼四,以所楼阁起名⾼四台或⾼曰楼;也有人说,用‘⾼四’给楼台命名,是为因楼台本为⾼氏四人共同建造的。总之。⾼四台的名字与建造人有关,在现人们仍然叫它这个名字。”宣律师又问陆玄畅天人;释迦牟尼十大弟子的中目连与舍利弗,;这两位佛子早已不在人世,为什么来后又出现了呢?天人答道:“跟们他同名的有六个人,这个目连是不原先那个大目连。到了北朝宇文周时,文殊师利佛化为佛僧,来到北地游化,说要到迦叶佛讲说佛法的地方去礼拜,还要到文殊住过的地方去。这个地方就是清凉山(即五台山)。他遍访僧人与俗众,有没人道知这些事情。当时有个智猛法师,年仅十八岁,他反问这位佛僧:‘你

据什么道知有两位先圣的余迹?’佛僧答道:‘在秦国都城南面二十里处有座苍颉造字台,那就是当年迦叶先圣讲说佛法的地方。’他又说:‘在沙河以南五十里,青山以北四十里,就是那个地方。’智猛法师又问他‘沙河’、‘青山’指是的什么地方,佛僧答道:‘指是的渭⽔与终南山。’这位佛僧便从渭⽔出发一直往南走去,是于找到了⾼四台,便说这就是当年迦叶佛讲说佛法的地方。当时智猛法师也跟着他到那里去礼拜先圣余迹。不久,这位佛僧便不见了。智猛长大后,把这件事跟太常韦卿说了,请他在⾼四台这个地方,依照原样建立了寺庙,寺庙建成后便奏报了北周皇帝,命名为三会寺。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,废除了三会寺。为因寺庙被废弃,里面的佛像便配置在菩提寺內。如今京城东市区西平康街南门东边菩提寺西殿的佛首,就是当年三会寺內的佛像。释迦如来佛祖得度大迦叶之后,第十二年,大迦叶来到这座⾼四台,台下现有迦叶佛的遗骨舍利。周穆王游于大夏时,佛告诉他们你那个地方现有古塔,可以回去到那里礼拜供奉。周穆王问古塔在什么地方,佛说在都城鄗京的东南方。据西天竺国的图书资料记载,说这年有个师子国僧人叫长年,现年九十九岁,是三果阿那含人,听说鄗京东南有古塔,他便亲自到那里礼拜。他又奏请皇帝。要到北岱清凉山文殊师利佛安放的地方去。皇帝听了常非⾼兴,赐给他宮內用的驿马以及弟子官佐二十余人,供他使用。出发之后,各位官人弟子都骑着官马,唯独长年一人徒步走路,因他从小到今,一直坚持修练苦行,从来不骑牲畜。到了岱州清凉山后,长年使用双肘双膝着地,肘行膝步而上,直至中台佛堂,也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庙堂。从下面到佛堂样这跪行了三十多里,沿途山石锋利,刺破了肌⾁直到骨头,竟有没⾎浆流出来。到了第七天,累得趴倒在地上,面颊贴着泥土,爬不来起,也不进饮食。样这整整七天期満之后,然忽从地上站了来起,

蹦跳跃,神扬气慡,只得觉四面八方上下空间,处处都能见看文殊师利菩萨与圣僧罗汉。跟从他的几十名僧人俗众,的有也能见看,的有则什么也看不到。又有一条⾝长几里的巨蛇从北面爬来,直接扑向长年,长年见了常非喜

。巨蛇用嘴含过法师的脚之后,立即变成僧人的形状。众人见了分十惧怕,纷纷四散奔逃,唯独长年一人,心不惊动神情坦然。种种灵验报应的事情,有还很多,不能一一细述。”宣律师又问天人道:“自古以来代代相传,文殊曾在清凉山上统领五百名仙人讲说佛法。经书里明文记载着文殊是长久住在娑婆世界的菩萨。娑婆世界则是大千世界的总称,为什么他偏偏只在清凉山这个地方呢?天人答道:“文殊师利佛是诸佛的元帅,随处都能见到,因缘变化不同。此乃大士大功,并常非人之境界,不必在此评断,只管信仰就是了。然虽如此,文殊多数情况下是还住在清凉山的五台之中,此地现属北岱州西部,设有五台县清凉府。唐朝以来,有位僧人名叫解脫,他在岩窟死亡三十多年了,遗体一直有没
败腐,就象园寂⼊定的一样。又有一位僧尼,也是⼊定不动。们他的遗体都经过了许多年有没败坏。圣迹与寺院,菩萨与圣僧,仙人与仙花,屡次出在现人的面前。所有过些,都在别处有所记载,怎能叫人不相信呢。”律师又问天人道:“在现五台山中台的东南三十里处,有一座大孚灵鹫寺,两座殿堂隔河相望,至今犹在;寺院南面有花园,占地面积两顷左右,一年四季都开花,是只颜⾊种类不同,花园四周有绿树环绕。人们将里面的花草移到别处栽种时,都不能成活,有只在这个花园里生长,才能永久繁荣。人们追究这座寺庙建于何年何月时,都有没考证出准确年代,有人说寺庙是汉明帝时建立的,有人说花草是魏孝文帝时栽植的。自古以来代代相传,各种说法互不相同,到底哪种说法是实真的呢?”天人答道:“确实是两位帝王建造的。从前,在周穆王时,就已有了佛教,这座山特别灵明神异,是文殊居住的地方,周穆王在这座山里修造了寺庙,供奉佛法。到阿育王时,也依旧例设置了寺塔。汉明帝初年,摩腾法师是阿罗汉天眼,也见看这里有寺塔,便请明帝在这里建立寺庙。这座山的形状象灵鹫山,名字叫大孚“孚”就是“信”的意思。明帝深信佛法,便在这里建立寺庙劝导世人。元魏孝文帝的都城在离五台山北台不远的地方,以所常常来这里礼拜供奉,在现石头上清晰地看到有人马走过的痕迹,就是这件事情的证明。岂止五台山有灵验,如今终南、太⽩、太华等五岳名山,都有圣僧名僧住在那里主持讲说佛法,以图佛法久存。这些地方也都有人前去设供祭祀,都能感应灵验。所有这些事情,别处都有记载,此不赘述。”律师又问天人在现凉州西番和县断裂的佛像,是什么年代制造出来的,天人答道:“迦叶佛时代,有个利宾菩萨,看到这座山里的人不相信因果报应,以杀害生灵为能事,当时住在这里的有几万户人家,有没
个一敬重佛教的。菩萨了为救拔们他,便为们他在这里建立了寺院,大梵天王亲手制造了利宾佛像,佛像制成后,菩萨的神力能使它与真佛设有不同。菩萨到处游化,讲说佛法,教化每个人。人们然虽蒙受佛教的教化,却仍然不信奉佛法。这时,菩萨便施行了恐怖方法,让佛像手举着大石头,石头可以骤然落下来,要庒住下边的人。由于菩萨显扬神威以示劝化,人们便然忽回心转念,始开敬信佛法。所有杀害生灵的器具,是于变成了莲花,莲花开満了各处的大街小巷,就象种植的一样。佛像刚刚收敛了神力,菩萨又劝说那些清的真信徒,让们他修造七座寺庙。要在南北一百四十里、东西八十里的范围之內,漫山遍⾕,处处都有僧舍佛殿。营造过程长达十三年之久,才得以全部建成。时同出家修道的,多达两万人,们他都住在这七座寺院里。经过三百年的长期修练,这些人的道业法力都大了,从前所做的恶行,当世减轻了罪过,不再被打⼊地狱。从前被们他杀害的,在恶趣之中又发下恶愿:那些杀害们我的人,乘其未能成佛的时候,们我应当把们他害了;如不加害于们他,们他的罪蘖便会消除,们我就有没理由和办法予以报复了。是于,们他便起一口吐大火,烧焚了寺院僧舍,直到那些人聚居的地方被大火洗动一空为止,纵使有人苟活于火灾、又以大⽔淹没溺死,结果是有没一人能够幸存。当时那个地方的山神,在寺庙尚未塌倒之前,收取了利宾菩萨的神像,运到很远的空中;寺庙破毁之后,山神又把菩萨的佛像安置在地下石室中供奉。来后年头太多了,石像仍然存在而石室却已不见了。等到刘萨诃法师前去拜山时,石像便从地下冒了出来。那个萨诃法师的前⾝,原是利宾菩萨,利宾菩萨的石像经已⾝首异处。这都记载在别处了。”律师又问他江南龙光寺的珍贵佛像,人们传说是西域僧人罗什带来的,也有人说是从扶南国得来的,哪种说法是正确的?天人答道:“这尊佛像是不罗什带来的,而是南朝宋孝武帝征扶南时获得的。昔⽇佛祖去世三百年时,北天竺的大阿罗汉优婆质那,将神灵之力施加给工匠,工匠在后以的三百年间,开凿大石山,安置佛窟,从上到下共有五层,⾼三百余尺。请来弥勒菩萨指挥安排,制作檀室放在那里,玄奘法师的《传》说,檀室⾼一百余尺,《圣迹记》则说,⾼八丈,脚背为八尺,在六斋⽇经常放

光芒。当初制作的时候,罗汉将工人送到天空,如此送上三次才制作成功。佛窟的第二层安放是的牛头旃檀,第三层安放是的金像,第四层是⽟像,第五层是铜像。普通人在现
见看的,是只最下边的第五层,上面四层都关闭着。整个石窟光闪闪的,能够照彻人的肺腑。石窟建成后的第六百年,有位佛奈遮阿罗汉,他刚生下来⺟亲就死了。他又出生在扶南国,为因念及⺟亲生育己自的重恩,便从石窟最上面的一层拿了个一小檀像,让⺟亲供奉。⺟亲死后转生到扬州,长大后出了家,住在新兴寺,证得三果。宋孝武帝征扶南时,得到了这尊小檀像带回了京都。也是借了奈遮阿罗汉的神力、⺟亲如今仍然健在,时常到罗浮天台等西方各个地方去,从前那里的法盛昙有没人去拜谒,⺟亲去的地方还要往西。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,有《传》五卷略加论述,么怎
然忽说什么这尊檀像是罗什背到这里来的呢?宣律师是于
道问:“罗什法师一代人翻译的佛经,人们大都偏爱,以所从那之后,修习佛法的情况始开兴盛来起。是这什么原因呢?”天人答道:“鸠摩罗什这个人聪明智慧,善于理解大乘教义,在他主持下起一参与翻译的人也是都佛教界的俊才。罗什是那个时代的珍宝,是空前绝后的人,使人望尘莫及。以所他所翻译的佛经,以领悟和传达佛法的教义为主,是最接近佛祖遗著之真义的。”律师又道问:“通常都说罗什法师被秦人姚兴

迫,破除了佛教严格的戒律;么怎说他是最得佛祖遗教之真义的呢?天人答道:“这个问题是不芸芸凡众所能理解的,无须多加评论。罗什法师的德行在于佛事三贤,宗旨之所在是感通教化众生,哪能纠

和拘泥于小节的缺失,应当随因机缘而行事。以所经他译释的《大智度论》这部经书,分十省略为九分,其余的经论如何,道过这个例子就可以推知。对于佛法教义的沉思感悟,理解越来越新,象他那样能够深刻领会先圣的旨意,实在很少见到。他又蒙受文殊的指点传授,让他删定译释的经论,以所大大超过普通人的翻译。对他样这的人。怎能为因他被

收纳

室而加以讥笑,从而一笔勾销他深刻的造诣和卓著的建树呢。”律师又问在邡州显际寺山上出现的石像是什么时代建造的,天人答道:“石像秦穆公时制造的,石像原先出现的地点是周穆王建造寺庙的地方。佛祖去世之后,阿育王的第四个女儿又建造了佛像和寺塔,在这里供奉,这时在这座寺庙里住着一至三个得到证果的僧人。秦穆公的宰相由余常常到这里供奉。在从前迦叶佛时代,也在这里建立过寺庙,是那个沙弥显际所建造的。来后这座寺庙仍采用本来的名字,匾额上题是的‘显际寺’。律师又问金⽟华宮南面檀台山上有座砖砌的古塔,塔的四面各为四十步宽,底层极为雄壮,四面都有石龛,石龛旁边有小块的砖,又有三十余块窑砖。塔的形状分十古老,不知是什么时代建造的,然而塔內常常听列有钟声。天人答道:“是这周穆王时的寺庙,名字叫灵山。到阿育王时,敕令山神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塔。西晋末年出现动

局面,五胡

华控制权政,刘曜建都于长安。他几次梦到在这座山上见看有佛坐在塔里,佛对刘曜说:“你要少喝酒,不要沉醉于⾊

,要罢黜奷琊运用忠良。刘曜不听佛的劝告,来后在洛

酒醉落马,被石勒擒获了。当初,刘曜被梦境所提示,派人寻访这座山,果然见到这里有个佛像坐在小砖塔里,与他梦中见到的完全一致。他便令人毁掉小塔,重新建造了大砖塔,塔⾼一十九级,时同还建造了寺庙,寺庙极为壮丽,寺庙的名字是法灯寺,引度了三百名僧人住在寺內。刘曜灭亡于石赵之后,法灯寺內有四十三位僧人修练证得三果,山神在现今的大塔后面又建造了一座寺庙,用以供养这些证得三果的⾼僧。山神到太⽩山上采取灵芝卓,供养这些圣僧,这些圣僧便得到了长寿。这座寺庙现今仍在,但是凡人看不见。在现常常听到的钟声,就是这座寺庙里的钟声。砖塔本来的基础,然虽经过刘曜的翻新改建,但仍是周穆王时建寺庙的地方,又是迦叶如来时代古寺的旧址。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,在⽟华宮北面慈乌川山上,经常见到一群鹿集在个一地方,把它们赶跑后还返回来,有人感到奇怪,便在这个地方往地下挖,掘到一丈深时得到了一尊石像,⾝⾼一丈左右。这尊石雕佛像现今还供养在寺庙里。”律师又问荆州前大明寺內的旃檀佛像,据说是优填王所制造的,被依传从那里来带到了梁朝;如今京城长安又有个一
样这的檀木佛像;这两个之中哪个是本像?天人答道:“大明寺里的那个是本像,梁⾼灭亡后,佛像来到了荆州。梁元帝承圣三年于北周平掉南梁朝后,把国宝都收集到北周,当时那尊檀像被一住僧珍法师隐蔵在房內,赠给前来收集国宝的使者许多财物,檀像便保留了下来。到了隋文帝开皇九年,文帝派遣使者柳顾前往荆州

请檀像,寺僧又恳求留下檀像让其守护荆楚之地,柳顾是这个地方的人,以所听从了寺僧的请求。他令人另外刻制一尊檀像,拿去向皇帝复命。当时访求匠人时找到一位婆罗门僧人,名字叫真达,是真达为他刻造了檀像。这尊檀像就是如今长安大兴善寺的中那尊檀像,也很灵异。本像在荆州,由僧人用漆布幔帐遮盖着。佛像的仿制品,制作的形相无论么怎好,也如不本像。大明寺本是古佛的住处,以所有灵气的檀像不愿迁移到北方。近来有一位长沙寺的义法师,在天人的点化之下开发觉悟了,是于除去了遮在檀像上的漆布幔帐,使檀像的真面目重新显示了出来,大大感动了信徒的心怀。揭去帐幔后重新看到了佛像风采,发现檀像的制作本无沾补衔接之处,光着的脚背尤其为特异,就像象牙雕刻的一样,绝对不象人工制作的。而兴善寺的檀像躯体,处处都与本像不同。”律师又问他涪州相思寺旁边,有很多古迹,上面有用篆字刻写的铭文,认不出是什么意思。这件事么怎解释呢?天人答道:“是这迦叶佛时代的事。当时有个山神姓罗,名叫子明,蜀地人。这位山神去过是个受戒的僧人,平生憎恨破坏戒规的人,发下恶愿说:我死之后定一要化为大恶鬼,吃掉这些破除戒规的人。这一恶愿便兑在现他⾝上,他死后成了这里的山神。山神下面有许多部属,他所管辖的地方,东西长达五千余里,南北也有两千多里。他与部属每年吃掉万人以上。这位山神转世之前的那位僧人本是迦叶佛的兄长,来后迦叶佛怜悯这位本是己自大哥的弟子,便来教化他,运用了种种神变之法终于使他服从,给他受了五戒,接着他便认识了宿命,是于不再吃人了。恐怕他后以变心,迦叶佛便留下了这些佛迹。阿育王在这些佛迹上建起了寺塔,寺塔坐落在山顶上。山神便蔵在山顶上的石头里。塔是⽩⽟石彻成的。这位山神在现仍在,他住的地方下面的那座石塔,是阿育王建立的。在嘱咐的文章中可以见到。”宣律师又问他南海循州北山兴宁县边界处的灵龛寺,有很多佛灵的神迹,是这怎回事?天人答道:“这些神迹是都文殊所留下的。文殊先圣有个弟子在这里做山神,作了很多恶业,文殊怜悯他便来对他施行教化,他便认识了宿命,请文殊先圣为他留下神迹,己自好常常礼拜,从而脫离恶业。文殊就为他显现了神迹,如今见到的神迹就是样这来的。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山神命终,托生于兜率天。另有个一山鬼来到此地居住,这个山鬼就是原来那山神的亲家。他又大作恶业。生在兜率天的那位原山神怜惜他,便下来请文殊为他显现小的神迹,用以教化来后的山神,文殊又照去过那样为他显现了小的神迹。以所如今在这座山上显现的神迹,有没
是不有来由的。在嘱咐的文字中可见。”律师又问沁州北山石窟里的佛像常常放出光芒,这里的佛像是什么时代制造出来的?天人答道:“这座石窟在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两个时代都有,你说的佛像是从前穆王弟子所制造的迦叶佛的佛像。”律师又问他渭南山与终南山上的佛面山、七佛涧是什么时代出现的,天人答道:“这件事与前面那件事相同,南山上的库⾕天蔵是迦叶佛亲手所造的库蔵。现有十三位缘觉住在⾕內。”律师又问他此地有许多佛像,传说是殷周时代昭王、庄王等制造的,说法不一,如何确定?天人答道:“这些说法都有依据。弟子夏桀时有了天,都受到佛的教化。况且佛有三⾝,其中法,报二⾝,平常人看不见,但这二⾝也都化登在地上;独有化⾝,替⾝该有三千,有百亿个释迦牟尼佛,随着人的感悟时时都可以见到,或先或后时间不确定,或者在殷末见到,或者在鲁庄公时见到。这百亿个释迦佛的化⾝都在大千世界之中,时间先后成为一统,人们随着不同的机缘随时都可能感悟而见到,到底是先是还后么怎能够确定呢!假若依据法、报二⾝,这个问题就更为清楚了。是这不⾜惊叹的。”律师又问天人道:“汉地所见到的许多佛像,常常传说是阿育王的第四个女儿所制造的,这些说法的依据都不明确,很难得出可靠的结论,这件事情么怎解释呢?”天人答道:“是这事实,用不怀疑。为因阿育王的第四个女儿相貌不扬,很长时间嫁不出去。她常常报怨己自太丑,便画佛的形相,希望自⾝也能有佛的相貌。佛像画成后又发愿道:‘佛的相貌么这好,超出于常人,么怎能同我的相貌相比呢!’从此之后她苦苦祈求,经过许多年月后,终于感应到佛形出现,她己自的形貌骤然改变了。⽗亲问她是么怎回事,她便告诉了发愿祈求的经过。如今北山⽟华寺,荆州长沙寺,杨都⾼悝寺以及京城长安崇敬寺內的佛像,是都阿育王第四个女儿所造的。有一幅画像画着她光着脚背,靠着一本梵文书。汉人读者,很少有认识梵文的。阿育王便把这幅画像,让鬼神们随缘感悟,到处流传以开悟们他。如今看到的佛像面部,有没
是不女

的脸型的。崇敬寺那个地方本来是场战,西晋末年有五胡

华,互相以刀兵格杀,这个地方地下有许多人的骨头,在现还能挖到。所杀的是都无幸,生灵遭涂炭,以所鬼神们带来佛像镇庒冤魂,让冤魂们能够产生善良的心愿。北周朝灭绝佛法时,神灵也迁移了,隋祖杨坚时佛教中兴,佛像又返回来了。”律师又问人死之后仍有感应的事在平常人中也常发生,神魂走了形体烂了,为什么还能活转来,的有过了七天至甚许多天,还与活着时个一样,是这什么原因?天人答道:“人有七识(即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⾆识、⾝识、意识、末那识等),每一识都有神守护,其中以心识为主,主然虽走了,其余各神仍在守护着,是这不⾜怪的。如比五戒之中,每戒有五神,五戒便有二十五神,一戒破了五神便走了,其余二十神仍然存在。又如大僧受戒,一戒有二百五十神,也在每戒之中都感到有二百五十神在防卫着僧人。如果破了一重戒,那就有只二百五十神失去,其余诸神仍然跟随着僧人。”宣律又问天人道:“在蜀地简州三学山寺內,有空灯常照,这空灯因何而有?”天人答道:“三学山上有一座菩萨庙,是这迦叶佛正法时刚建立的,由

喜王菩萨建造。寺庙的名字叫法灯。从那时到在现,一直有灯光照到室外。有小菩萨三百人,绝食长寿,常住于此山。此灯又是来后山神李特继续供奉的,以所每年到了正月,处处燃起灯烛,说是这供奉佛寺的。
M.aYMx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