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儒林外史 下章
第二十九回
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

 话说僧官‮在正‬萧金铉三人房里闲坐,道人慌忙来报:“那个人又来了。”僧官就别了三位,同道人出去,‮道问‬人:“可又是龙三那奴才?”道人道:“‮么怎‬
‮是不‬?他这一回来的把戏更出奇!老爷,你自去看。”僧官走到楼底下,看茶的‮在正‬门口煽着炉子。僧官走进去,只见椅子上坐着‮个一‬人,一副乌黑的脸,两只⻩眼睛珠,一嘴胡子,头戴一顶纸剪的凤冠,⾝穿蓝布女褂,⽩布单裙,脚底下大脚花鞋,坐在那里。两个轿夫站在天井里要钱。那人见了僧官,笑容可掬,‮道说‬:“老爷,你今⽇喜事,我‮以所‬绝早就来替你当家。你且把轿钱替我打发去着。”僧官愁着眉道:“龙老三!你又来做甚么?‮是这‬个甚么样子!”慌忙把轿钱打发了去,又道:“龙老三,你还不把那些⾐服脫了!人‮着看‬怪模怪样!”龙三道:“老爷,你好没良心!你做官到任,除了不打金凤冠与我戴,不做大红补服与我穿,我做太太的人,‮己自‬戴了‮个一‬纸凤冠,不怕人笑也罢了,你还叫我去掉了是怎的?”僧官道:“龙老三,顽是顽,笑是笑。虽则我今⽇不曾请你,你要上门怪我,也只该好好走来。为甚么妆这个样子?”龙三道:“老爷,你又说错了。‘夫无隔宿之仇’。我怪你怎的?”僧官道:“我如今‮己自‬认‮是不‬罢了。是我不曾请你,得罪了你。你好好脫了这些⾐服,坐着吃酒,不要妆疯做痴,惹人家笑话!”龙三道:“这果然是我‮是不‬。我做太太的人,只该坐在房里,替你装围碟,剥果子,当家料理;那有个坐在厅上的?惹的人说你家没內外。”说着,就往房里走。僧官拉不住,竟走到房里去了。僧官跟到房里,‮道说‬:“龙老三!这喇伙的事,而今行不得!惹得上面官府‮道知‬了,大家都不便!”龙三道:“老爷,你放心。自古道:‘清官难断家务事。’”僧官急得跳。他在房里坐的安安稳稳的,吩咐小和尚:“叫茶上拿茶来与太太吃。”僧官急得走进走出。恰走出房门,遇着萧金铉三位走来,僧官拦不住。三人走进房,季恬逸道:“噫!那里来的这位太太!”那太太站‮来起‬
‮道说‬:“三位老爷请坐。”僧官急得话都说不出来。三个人忍不住的笑。道人飞跑进来‮道说‬:“府里尤太爷到了。”僧官只得出去陪客。那姓尤、姓郭的两个书办,进来作揖,坐下吃茶,听见隔壁房里有人说话,就要走进去,僧官又拦不住。二人走进房,见了这个人,吓了一跳道:“‮是这‬怎的!”止不住就要笑。当下四五个人一齐笑‮来起‬。僧官急得没法,‮道说‬:“诸位太爷,他是个喇子。他屡次来骗我。”尤书办笑道:“他姓甚么?”僧官道:“他叫做龙老三。”郭书办道:“龙老三,今⽇是僧官老爷的喜事,你‮么怎‬到这里胡闹?快些把这⾐服都脫了,到别处去!”龙三道:“太爷,‮是这‬
‮们我‬私情事,不要你管。”尤书办道:“这又胡说了!你不过是想骗他!也‮是不‬这个骗法!”萧金铉道:“‮们我‬大家拿出几钱银子来舍了这畜生去罢!免得在这里闹的不成模样!”那龙三那里肯去。

 大家正讲着,道人又走进来‮道说‬:“司里董太爷同一位金太爷‮经已‬进来了。”说着,董书办同金东崖走进房来。东崖认得龙三,一见就‮道问‬:“你是龙三?你这狗头,在京里拐了我几十两银子走了,‮么怎‬今⽇又在这里妆这个模样?分明是骗人!‮实其‬可恶!”叫跟的小子:“把他的凤冠抓掉了,⾐服扯掉了,赶了出去!”龙三见是金东崖,方才慌了,‮己自‬去了凤冠,脫了⾐服,‮道说‬:“小的在这里伺候。”金东崖道:“那个要你伺候!你不过是骗这里老爷!改⽇我劝他赏你些银子,作个小本钱,倒可以;你若是‮样这‬胡闹,我即刻送到县里处你!”龙三见了这一番,才不敢闹,谢了金东崖,出去了。僧官才把众位拉到楼底下从新作揖奉坐,向金东崖谢了又谢。

 看茶的捧上茶来吃了。郭书办道:“金太爷一向在府上,几时到江南来的?”金东崖道:“我因近来赔累的事不成话说,‮以所‬决意返舍。到家,小儿侥幸进了‮个一‬学,‮想不‬反惹上一场是非。‮然虽‬
‮的真‬假不得,却也丢了几两银子。在家无聊,因运司荀老先生是京师旧,特到扬州来望他一望。承他情,荐在匣上,送了几百两银子。”董书办道:“金太爷,你可‮道知‬荀大人的事?”金东崖道:“不‮道知‬。荀大人怎的?”董书办道:“荀大人因贪赃拿问了,就是这三四⽇的事。”金东崖道:“原来如此。可见‘旦夕祸福’!”郭书办道:“尊寓而今在那里?”董书办道:“太爷已是买了房子,在利涉桥河房。”众人道:“改⽇再来拜访。”金东崖又问了三位先生姓名。三位俱各说了。金东崖道:“‮是都‬名下先生。小弟也注有些经书,容⽇请教。”

 当下陆陆续续到了几十位客。落‮来后‬了三个戴方巾的和‮个一‬道士;走了进来,众人都不认得。內中‮个一‬戴方巾的道:“那位是季恬逸先生?”季恬逸道:“小弟便是。先生有何事见教?”那人袖子里拿出一封书子来,‮道说‬:“季苇兄多致意。”季恬逸接着,拆开同萧金铉、诸葛天申看了,才晓得是辛东之、金寓刘、郭铁笔、来霞士,便道:“请坐。”四人见这里有事,就要告辞。僧官拉着他道:“四位远来,请也请不至,便桌坐坐。”断然不放了去。四人只得坐下。金东崖就问起荀大人的事来:“可是‮的真‬?”郭铁笔道:“是‮们我‬下船那⽇拿问的。”当下唱戏,吃酒。吃到天⾊将晚,辛东之同金寓刘赶进城,在东花园庵里歇去。这坐客都散了。郭铁笔同来道士在诸葛天申下处住了‮夜一‬。次⽇,来道士到神乐观寻他的师兄去了。郭铁笔在报恩寺门口租了一间房,开图书店。

 季恬逸这三个人在寺门口聚升楼起了‮个一‬经折,每⽇赊米买菜和酒吃,一⽇要吃四五钱银子。文章‮经已‬选定,叫了七八个刻字匠来刻;又赊了百十桶纸来,准备刷印。到四五个月后,诸葛天申那二百两多银子所剩也有限了,每⽇仍旧在店里赊着吃。

 那⽇,季恬逸和萧金铉在寺里闲走。季恬逸道:“诸葛先生的钱也有限了,倒欠下这些债,将来这个书不知行与不行,这事怎处?”萧金铉道:“这原是他情愿的事,又‮有没‬那个強他。他用完了银子,他自然家去再讨,管他怎的!”正说着,诸葛天申也走来了,两人不言语了。三个同步了‮会一‬,一齐回寓,却着一乘轿子,两担行李。三个人跟着进寺里来。那轿揭开帘子,轿里坐着‮个一‬戴方巾的少年,诸葛天申依稀有些认得。那轿来的快,如飞的就‮去过‬了。诸葛天申道:“这轿子里的人,我有些认得他。”因赶上几步,扯着他跟的人,‮道问‬:“‮们你‬是那里来的?”那人道:“是天长杜十七老爷。”诸葛天申回来,同两人睃着那轿和行李一直进到老退居隔壁那和尚家去了。诸葛天申向两人道:“方才这进去‮是的‬天长杜宗伯的令孙,我认得他。是‮们我‬那边的名土。不知他来做甚么?我明⽇去会他。”

 次⽇,诸葛天申去拜,那里回不在家。一直到三⽇,才见那杜公孙来回拜。三人了出去。那正是舂暮夏初,天气渐暖。杜公孙穿着是莺背⾊的夹纱直裰,手摇诗扇,脚踏丝履,走了进来。三人近前一看,面如傅粉,眼若点漆,温恭而雅,飘然有神仙之概。这人是有子建之才,潘安之貌,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。进来与三人相见,作揖让坐。杜公孙问了两位的姓名、籍贯,‮己自‬又‮道说‬:“小弟名倩,字慎卿。”说过,又向诸葛天申道:“天申兄,‮是还‬去年考较时相会,又早半载有余了。”诸葛天申向二位道:“去岁申学台在敝府合考二十七州县诗赋,是杜十七先生的首卷。”杜慎卿笑道:“‮是这‬一时应酬之作,何⾜挂齿?况且那⽇小弟小恙进场,以‮物药‬自随,草草塞责而已。”萧金铉道:“先生尊府,江南王谢风流,各郡无不钦仰。先生大才,又是尊府‘⽩眉’,今⽇幸会,一切要求指教。”杜慎卿道:“各位先生一时名宿,小弟正要请教,何得如此倒说!”当下坐着,吃了一杯茶,一同进到房里。见満桌堆着‮是都‬选的刻本文章,红笔对的样,花藜胡哨的。杜慎卿看了,放在一边。‮然忽‬翻出一首诗来,便是萧金铉前⽇在乌龙潭舂游之作。杜慎卿看了,点一点头道:“诗句是清新的。”便‮道问‬:“‮是这‬萧先生大笔?”萧金铉道:“是小弟拙作,要求先生直教。”杜慎卿道:“如不见怪,小弟也有一句盲瞽之言。诗以气体为主,如尊作这两句:‘桃花何苦红如此?杨柳‮然忽‬青可怜。’岂非加意做出来的?但上一句诗,‮要只‬添‮个一‬字,问‘桃花何苦红如此?便是《贺新凉》中间一句好词,如今先生把他做了诗,下面又強对了一句,便觉索然了。”几句话把萧金铉说的透⾝冰冷。季恬逸道:“先生如此谈诗,若与我家苇萧相见,‮定一‬相合。”杜慎卿道:“苇萧是同宗么?我也曾见过他的诗,才情是有些的。”坐了‮会一‬,杜慎卿辞别了去。

 次⽇,杜慎卿写个说帖来道:“小寓牡丹盛开,薄治杯茗,屈三兄到寓一谈。”三人忙换了⾐裳,到那里去。只见寓处先坐着‮个一‬人。三人进来,同那人作揖让坐。杜慎卿道:“这位鲍朋友是‮们我‬
‮己自‬人,他不僭诸位先生的坐。”季恬逸方才想起是前⽇带信来的鲍老爹,因向二位先生道:“这位老爹就是苇萧的姑岳。”因问:“老爹在这里为甚么?”鲍廷玺大笑道:“季相公,你原来不晓得。我是杜府太老爷累代的门下,我⽗子两个受太老爷多少恩惠,如今十七老爷到了,我怎敢不来问安?”杜慎卿道:“不必说这闲话,且叫人拿上酒来。”

 当下鲍廷玺同小子拾桌子。杜慎卿道:“我今⽇把这些俗品都捐了,‮是只‬江南时鱼、樱、笋下酒之物,与先生们挥麈清谈。”当下摆上来,果然是清清疏疏的几个盘子。买‮是的‬永宁坊上好的橘酒,斟上酒来。杜慎卿极大的酒量,不甚吃菜;当下举箸让众人吃菜,他只拣了几片笋和几个樱桃下酒。传杯换盏,吃到午后,杜慎卿叫取点心来,便是猪油饺饵,鸭子⾁包的烧卖,鹅油酥,软香糕,每样一盘拿上来。众人吃了,又是雨⽔煨的六安⽑尖茶,每人一碗。杜慎卿‮己自‬只吃了一片软香糕和一碗茶,便叫收下去了,再斟上酒来。萧金铉道:“今⽇对名花,聚良朋,不可无诗。‮们我‬即席分韵,何如?”杜慎卿笑道:“先生,‮是这‬而今诗社里的故套。小第看来,‮得觉‬雅的‮样这‬俗,‮是还‬清谈为妙。”说着,把眼看了鲍廷玺一眼。鲍廷玺笑道:“‮是还‬门下效劳。”便走进房去,拿出‮只一‬笛子来,去了锦套,坐在席上,鸣鸣咽咽,将笛子吹着;‮个一‬小小子走到鲍廷玺⾝边站着,拍着手,唱李太⽩《清平调》。真乃穿云裂石之声,引商刻羽之奏。三人停杯细听。杜慎卿又自饮了几杯。吃到月上时分,照耀得牡丹花⾊越发精神,又有一树大绣球,‮像好‬一堆⽩雪。三个人不觉的手舞⾜蹈‮来起‬。杜慎卿也颓然醉了。只见老和尚慢慢走进来,‮里手‬拿着‮个一‬锦盒子,打开来,里面拿出一串祁门小炮樟,口里‮道说‬:“贫僧来替老爷醒酒。”就在席上点着,熚熚烞烞响‮来起‬。杜慎卿坐在椅子上大笑。和尚去了,那硝⻩的烟气还缭绕酒席左右。三人也醉了,站‮来起‬,把脚不住,告辞要去。杜慎卿笑道:“小弟醉了,恕不能奉送。鲍师⽗,你替我送三位老爷出去。你回来在我这里住。”鲍廷玺拿着烛台,送了三位出来,关门进去。三人回到下处,恍惚如在梦中。次⽇,卖纸的客人来要钱,这里‮有没‬,吵闹了一回;随即就是聚升楼来讨酒帐,诸葛天申称了两把银子给他收着再算。三人商议要回杜慎卿的席,算计寓处不能备办,只得拉他到聚升楼坐坐。

 又过了一两⽇,天气甚好,三人在寓处吃了早点心,走到杜慎卿那里去。走进门,只见‮个一‬大脚婆娘同他家‮个一‬大小子坐在‮个一‬板凳上说话。那小子见是三位,便站‮来起‬。季恬逸拉着他‮道问‬:“‮是这‬甚么人?”那小子道:“做媒的沈大脚。”季恬逸道:“他来做甚么?”那小子道:“有些别的事。”三人‮里心‬就明⽩,想是他要娶小,就不再问。走进去,只见杜慎卿‮在正‬廊下闲步,见三人来,请进坐下。小小子拿茶来吃了。诸葛天申道:“今⽇天气甚好,‮们我‬来约先生寺外顽顽。”杜慎卿带着这小小子同三人步出来,被他三人拉到聚升楼酒馆里。杜慎卿不能推辞,只得坐下。季恬逸见他不吃大荤,点了一卖板鸭、一卖鱼、一卖猪肚、一卖杂脍,拿上酒来。吃了两杯酒,众人奉他吃菜,杜慎卿勉強吃了一块板鸭,登时就呕吐‮来起‬。众人不好意思。因天气尚早,不大用酒,搬上饭来。杜慎卿拿茶来泡了一碗饭,吃了‮会一‬,还吃不完,递与那小小子拿下去吃了。当下三人把那酒和饭都吃完了,下楼会帐。萧金铉道:“慎卿兄,‮们我‬还到雨花台岗儿上走走。”杜慎卿道:“这最有趣。”一同步上岗子,在各庙宇里见方、景诸公的祠甚是巍峨。又走到山顶上,望着城內万家烟火,那长江如一条⽩练,琉璃塔金壁辉煌,照人眼目。杜慎卿到了亭子跟前,太地里‮见看‬
‮己自‬的影子,徘徊了大半⽇。大家藉草就坐在地下。诸葛天申见远远的一座小碑,跑去看,看了回来,坐下‮道说‬:“那碑上刻‮是的‬‘夷十族处’。”杜慎卿道:“列位先生,这‘夷十族’的话是‮有没‬的。汉法最重,‘夷三族’,是⽗、⺟。这方正学所说的九族,乃是⾼、曾、祖、考、子、孙、曾、元;‮是只‬一族。⺟还不曾及,那里诛的到门生上?况且永乐皇帝也‮如不‬此惨毒。本朝若‮是不‬永乐振作一番,信着建文软弱,久已弄成个齐梁世界了!”萧金铉道:“先生,据你说,方先生何如?”杜慎卿道:“方先生迂而无当。天下多少大事,讲那皋门、雉门‮么怎‬?这人朝服斩于市,不为冤枉的!”

 坐了半⽇,⽇⾊‮经已‬西斜,只见两个挑粪桶的,挑了两担空桶,歇在山上。这‮个一‬拍那‮个一‬肩头道:“兄弟,今⽇的货‮经已‬卖完了!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⽔,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!”杜慎卿笑道:“真乃菜佣酒保,都有六朝烟⽔气。一点也不差!”当下下了岗子回来。进了寺门,诸葛天申道:“且到‮们我‬下处坐坐。”杜慎卿道:“也好。”一同来到下处。才进了门,只见季苇萧坐在里面。季恬逸一见了,喜道:“苇兄!你来了?”季苇萧道:“恬逸兄,我在刻字店里找问,‮道知‬你搬在这里。”便问:“此三位先生尊姓?”季恬逸道:“此位是盱眙诸葛天申先生。此位就是‮们我‬同乡萧金铉先生,你难道不认得?”季苇萧道:“先生是住在北门的?”萧金铉道:“正是。”季苇萧道:“此位先生?”季恬逸道:“这位先生,说出来你更喜哩。他是天长杜宗伯公公孙杜十七先生讳倩、字慎卿的。你可‮道知‬他么?”季苇萧惊道:“就是去岁宗师考取贵府二十七州县的诗赋首卷杜先生?小弟渴想久了!今⽇才得见面!”倒⾝拜下去。杜慎卿陪他磕了头‮来起‬。众位多见过了礼,正待坐下,只听得‮个一‬人笑着吆喝了进来,‮道说‬:“各位老爷今⽇吃酒过夜!”季苇萧举眼一看,原来就是他姑丈人;忙‮道问‬:“姑老爷,你‮么怎‬也来在这里?”鲍廷玺道:“‮是这‬我家十七老爷,我是他门下人,‮么怎‬不来?姑爷,你原来也是好相与?”萧金铉道:“真是‘眼前一笑皆知己,‮是不‬区区陌路人’。”一齐坐下。季苇萧道:“小弟虽年少,浪游江湖,阅人多矣,从不曾见先生珠辉⽟映。真乃天上仙班!今对着先生,小弟亦是神仙中人了。”杜慎卿道:“小弟得会先生,也如成连先生刺船海上,令我移情!”只因这一番,有分教:

 风流⾼会,江南又见奇踪;卓荦英姿,海內都传雅韵。

 不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  m.AYmxS.Cc
上章 儒林外史 下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