煮茶、濉茶、悟茶
闽南人相见时,最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“有空到家里泡茶”虽是嘴边的客气话,无言轻重,不属承诺,却也是诚邀,信义在里面。
“有空到家里泡茶”其中有几层深意,细细体会,也属茶道。
“泡茶”得“有空”可见平时生活的艰辛,喝茶在劳作之余,田间塍头,小憩解渴,拭汗稍缓,好投⼊下一阶段的劳动。浓荫下劳作之余的

流,互道农家喜悲,喝茶也是沟通之渠道。这时候,喝茶正如《京北人》里的江泰所言:“止渴生津利小便”实用

強,俗,但效果突出。
“有空”就“泡茶”也可见泡茶在闽南人⽇常生活的中普及,是不
乐娱节目,却能共品

流,舒缓情绪,韬光养晦,哲思人生。既是普及面广,便容易纷往效之,形成氛围,扩大影响。有了积淀,就有了涵养,有了涵养,就有了文化,可见其雅。
闽南语中“泡茶”又可言“煮茶”、“吃茶”、“熬茶”、“濉茶”、“淋茶”等。这几种说法,实其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对茶的理解,茶理不一。
“煮茶”、“吃茶”是从饮食的角度,茶可“煮”可“吃”与其它食物无异,是一种大众

的生活必需品,它经已渗透在⽇常生活中。“熬茶”既称之为“熬”可见时间之长“熬茶”也就成了一种手段,在“熬茶”的等待中可以互道家常,闲话得失,沉思默想,顿开茅塞。无形中“熬茶”便充当了中间人的角⾊,既可缓解双方紧张情绪,化解尴尬局面,又可拉近距离,成为闲话中转换话题的过渡“泡茶”其理亦然。
“濉”音“虽”sui音属闽南语,因查无此字,故借用“濉”字,拟热茶⼊口之声。热茶⼊口时,先是凝神静气,嘴

轻触杯沿,小啐一口“濉”声即然。后茶⽔在⾆尖上打转,茶气

含于口腔,在深喉处稍作停留,余韵在鼻腔、口腔、喉咙处环绕,沁⼊大脑。“濉茶”说的法尽现茶之⾼雅,触

、⼊口、⼊喉、⼊脾、⼊胃、⼊脑“濉”音落而境界异。
“淋茶”是最大众化说的法,还原了“茶”的本来面目,一饮料耳。
婚前特别喜

喝冰镇饮料,解渴快哉!在面红耳⾚、气

如牛、大汗淋漓之后,大口灌⼊零下几度的饮料,平稳心跳、调匀气息、冷酷到底,慡!来后在计算出碳酸饮料所含的热量卡路里之后,暗自庆幸:还好喜

运动,否则就变成了又个一橄榄球型的国美大汉。
结婚时买了一套茶具,竹制方形,样式古朴,颜⾊澄⻩,图案精美,纹理讲究,常非养眼。本来想多买些饮料,得觉泡茶太过⿇烦,但⺟亲反复

待结婚当然要买套茶具,以便亲朋好友坐访时泡茶,否则礼数不够,不尊重客人。每逢客人来访闲谈,总免不了炫耀下一新茶具之精美,在做出了一系列的泡茶程序后,佛仿精美茶具泡出的也是琼浆⽟

,大口猛饮,把茶当作碳酸饮料了。
孰知,几个礼拜后发现,泡茶时桌子茶⽔四溢,漫延落地。原来竹制的茶具在经过滚烫开⽔的洗礼后,终于抵挡不住,脫⽔开裂,崩分离析,导致茶⽔成灾。来后买了套全木的茶具,不起眼,但厚实。
婚后逐渐养成喝茶的习惯,始开注重茶之⼊喉、⼊脑。刚始开主动买茶时,总有个一困惑:同样一泡茶,在茶店里冲泡时,⾆上生津,买回家之后,却常喝出微涩之味。是于脑中经常浮现出奷商的嘴脸,也换了不少茶店,困惑依旧存在。这种困惑一直延续到在次一与多年未见的同学畅谈后,发现这晚的茶特别香!看来对商家是误会了,除了⽔质的不同外,商家的善谈所营造的气氛也不一样,情感在里面。
而后逐渐领悟董⽇铸所说的“浓、烈、満三字尽茶理”这三个字除了说出茶之本味,也道出了人之

格与原则。
原来,煮茶就是在煮人生,悟茶的过程实其就是悟人生的过程。
2006年10月20⽇
M.ayMXs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