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节 听南怀瑾讲《论语》(34
一位哲学家在海边目睹一条船遇难,船上的⽔手和乘客全部溺死了。他痛骂上苍不公道,只为因一位罪犯正好乘坐这条船,竟然让众多的无辜者受害。
当哲学家正陷⼊这种情绪之际,他发觉己自被一大群蚂蚁围住,原来他站立的位置距离蚂蚁窝不远。这时,有只一蚂蚁爬到他⾝上并叮了他一口,他一怒之下用脚踩死所的有蚂蚁。
天神在这个时候现⾝,并用拐杖敲着哲学家的脑袋,说:“你既然以类似上苍的方式对待那些可怜的蚂蚁,难道你有还资格去批判上苍的行为吗?”
宽以待人,严于律己,是现代社会为人处世的正确选择。但在们我周围,总会有样这一些人,评判别人时常常头头是道,他应该样这做或不应该那样做;可当己自⾝陷其中,成为当事人,往往就没了标准,一不小心就犯了相同的错误。
人是感

的,对待事物、处理事情往往以看到的景象,依照己自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来判断,此因对待别人与要求己自就有了双重的标准:一方面是用放大镜来观察他人的行为,说三道四,评头论⾜;另一方面却又放纵己自的行为,毫无标准规范限制可言。殊不知,你在用放大镜对待别人的时同,别人也会用放大镜对待你,由此产生的冲突可想而知。
英国有一句谚语说得好:“要想道知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,穿上他的鞋子走一英里。”工作中和生活中如果为因某件事情和别人发生了冲突,你应当明⽩样这
个一道理,如果你要想别人怎样对待你,你就怎样对待别人。可以想象,如果们我每个一人对己自的要求严格一点,对别人的要求宽松一点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们我工作和生活的氛围就会轻松愉快得许多。相反,们我面临的有只无尽的误会和烦恼。
子贡问孔子,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?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很多,有有没
个一简洁明了、终⾝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。孔子就讲出这个“恕道”
南先生进一步比较了孔子与子贡有几分相似说的法。子贡是说,我想不让别人加给我的那些不合理的东西,我也同样也想不把这些加到别人⾝上。是这以我为中心,在己自受到伤害之后才想到不要同样地找别人的⿇烦。而孔子说強调的“己所不

,勿施于人”是说要只我己自发现不要的,便不要再施加于别人。二者的区别在于,前者更严格要求自⾝的净化,不要靠比较后以才想到别人。
“己所不

,勿施于人”是一种⾼尚的人格修养,也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——在与人

往的过程中,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、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,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。用己自的心推及别人:己自希望怎样生活,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;己自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己自,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;己自所不愿承受的事物,不要去強加在别人头上。
m.AYmXs.Cc